破界前行,智绘未来——蛋白时空图谱引领胃癌精准诊疗新突破
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盛夏时节,国内病理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第十四届全国病理年会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秉承“传承、创新、发展”的学术理念,汇聚国内外病理专家,围绕分子病理、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等前沿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呈现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为病理学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8月23日下午,顿慧Vsport专题会“破界者论坛——走进数智化时代病理科的蛋白时空图谱”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中山医院病理科卢韶华教授主持。她指出,近年来数字病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仅改变了病理图像的存储与共享方式,更在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技术的推动下,催生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诊断工具。这些工具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助力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推动医学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其价值不仅在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高效的诊断依据,更在于实现了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有效转化,最终将惠及广大患者。
随后,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病理技术学组组长、福建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陈刚教授发表了开场致辞。他强调,尽管当前病理科普遍关注人工智能、数字化与智慧化建设,但系统化、规模化的实践仍相对较少,专利与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依旧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需要与志同道合的企业携手共进。顿慧Vsport与多家头部医院的长期合作为病理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在体外诊断(IVD)产品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希望未来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推动病理科在诊断、科研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助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专题报告环节,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陈刚教授团队成员王健超教授分享了与顿慧Vsport联合开展的“基于T细胞时空特征的免疫评分在体外诊断方向的转化探索”的早期研究成果。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进展期胃癌复发风险分层免疫评分模型,依托国产化抗体及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平台,构建了标准化检测与数据分析流程,为III类体外诊断试剂盒的临床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教授指出,数字病理是下一代诊断病理的核心。其全面实施不仅有助于缓解病理医生短缺的压力,还能显著提高诊断的一致性,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为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提供更精准的依据,整体上推动医院提质增效。针对进展期胃癌异质性高、亟需精细复发风险分层的诊断工具,以支持围手术期治疗方案选择的临床需求,团队选择了病理科已广泛开展的多重免疫组化技术,开发了整合多个T细胞标志物及AI空间分析的标准化检测流程和人工智能分析系统,有望后续转化为IVD产品,实现对免疫微环境的精准量化评估,辅助胃癌预后判断及治疗决策。
该研究采用国产抗体,基于现有的病理科免疫组化平台完成检测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依托T细胞时空特征的多重免疫组化检测可有效构建免疫微环境评分模型,对进展期胃癌实现复发风险分层。研究还证实了国产抗体与进口抗体在免疫组化染色中具有高度一致性,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下一步,团队计划优化标志物组合,并通过多中心临床验证进一步评估检测性能。该研究为智慧数字病理的IVD转化提供了可行路径,“试剂+软件”模式既符合医院准入与合规要求,又有助于提升科室经济效益,具备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最后,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系统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周炜洵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对相关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数字病理的发展为胃癌的诊疗开辟了新路径。胃癌作为我国高发肿瘤,预后差、治疗选择有限,目前临床虽已广泛应用MSI、PD-L1等分子标志物指导免疫治疗,但免疫微环境涉及多种标志物,依靠人工判读难以实现,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较大挑战。她高度认可陈刚教授团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免疫评分的自动化与临床应用转化的探索,认为该研究有望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她呼吁病理医生主动从临床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需求,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想法转化为真正可应用的临床产品。
本次会议汇聚了多位深耕于数字病理与临床转化领域的资深专家,通过高水平学术报告与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数字病理原创工具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为加速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提升病理学科整体水平提供了重要平台。顿慧Vsport也将持续深化与临床专家的合作,积极构建“医-研-企”协同创新生态,助力病理学科在数智化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精准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